分类标题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举措和成效发布

作者:太原长安网(中共太原市委政法委)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7-14 21:50:41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在服务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司法制度改革完成情况如何?12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邀请到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举措和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受理案件数量从2013年1421.7万件上升至2021年3351.6万件,结案标的额达到46.7万亿元。

“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做到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真学真信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审判执行工作中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陶凯元说。

发布会现场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服务建设平安中国

十年来,人民法院坚决贯彻、精准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暴恐犯罪重拳打击,对劫持公交车辆、滥杀无辜、暴力伤医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不贷,对残害未成年人、性侵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等严重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案件,该重判的、该判处死刑的决不手软。依法严惩金融犯罪、集资诈骗犯罪,维护金融安全。依法严惩贪污贿赂犯罪,促进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2018年—2021年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6万件,24.4万人。

十年来,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毒品犯罪等,深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依法惩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妨害疫情防控、环境污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高空抛物、冒名顶替入学等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特别是加大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保护力度。“从餐桌到用药,从头顶到脚下,从实体到网络,全方位守护百姓的平安。”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说。

“这十年,人民法院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刑事审判中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既严格依法办案,又兼顾国法天理人情,”沈亮介绍,当遇到社会热点案件,面对众说纷纭的社会舆情,人民法院都保持应有的法治定力,坚守法律的底线,把法律的专业判断和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融合起来,把一个个热点案件的审判变成一堂堂全民法治公开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十年来,人民法院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实行法官员额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健全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十年来,人民法院强调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坚决守住防范冤错案件的底线。

如何让人权司法保障更加有力?沈亮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完善刑事司法制度的情况:一是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二是有效防范冤错案件;三是健全完善程序保障机制;四是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保护。

随着诉讼模式的不断变革,司法工作和数字科技的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极大便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把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作为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建成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构建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司法模式,全面重塑了审判执行模式,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杨临萍说。

据她介绍,智慧法院建设带来的数字红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线服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二是网上办案显著增强了实现公正的效能;三是互联网司法模式引领了世界潮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妥善审结各类涉民事案件,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十年来,人民法院依法审结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婚姻家庭等民生案件3600余万件。在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后,持续巩固成果,2021年全国法院执结执行案件864.2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94万亿元。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高空抛物等犯罪,及时发布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同时,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全国法院在线调解纠纷1084万件,2022年1—6月在线调解纠纷577.3万件。我国已建成联动资源最多、在线调解最全、服务对象最广的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健全司法救助体系,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项目工作小组,通过明确救助范围、建立“六个统一”办理机制、规范救助案件办理程序三方面举措,让司法救助工作更好落地见效。陶凯元表示,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案件的办理质效,切实发挥司法救助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保障功能,彰显司法关怀,传递司法温暖。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十年来,人民法院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一律平等保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实招硬招,实质性化解纠纷,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服务“六稳”“六保”;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全国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从2013年的10.1万件增长到2021年的57.7万件,年均增长超过20%;出台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等司法解释,促进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如何更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陶凯元介绍,十年来,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贯彻外商投资法为着力点,通过公正高效地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依法平等保护中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持续优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也带来了全新的法律问题。在处理电子商务领域纠纷方面,人民法院始终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依法审理各类涉及电子商务领域的案件。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

“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持续关注电子商务领域案件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出台网络消费司法解释(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另一方面,我们将主动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准确适用在线诉讼规则、在线调解规则,推动完善电子认证等数字应用基础设施,尊重和保障当事人对诉讼模式的选择权和程序利益的处分权,提升在线电子商务纠纷化解的质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贺小荣表示。

文章推荐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太原市委政法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中共太原市委政法委员会  ICP备案号:晋ICP备15001741号-1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