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到位,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太原长安网(中共太原市委政法委) 浏览: 发表时间:2023-05-17 20:46:34 来源:太原中院

人物介绍

PROFILE

刘扬鹏,1986年出生,研究生学历,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一级法官。2022年审理各类刑事案件287件,审结264件,结案率92%。

初见刘扬鹏是在2021年全市法院“九个一大比武”汇报会上,他是个文质彬彬的“大男孩”,特别亲切,圆圆的脸庞上镶嵌着一双睿智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风趣幽默的话语常常逗乐全场。


再次见到他时,他正在垒成小山式的卷宗中埋头看卷,皱着眉头仔细翻阅。时不时将人物、案情、线索细细梳理成关系图记在笔记本上,像是侦探探案般抽丝剥茧,力求严谨。这时,他身上那份法官的沉稳显露了出来。



法庭上,他穿着法袍,坐在审判席,表情严肃,目光犀利,在纷繁复杂的卷宗材料中甄辨是非,面对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各种辩解,常常能通过抽茧剥丝地分析,还原案件真相。


01

“他有着一股子钻劲和韧劲!”


“单位就是我的家”,这句话放在刘扬鹏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2021年6月,刘扬鹏从深耕了多年的民事领域“转场”到刑事领域,突然的转岗,使他总感觉内功不足,根基不稳。虽然这么多年坚持阅读、学习新的法规法条的习惯没有变,但理论没有经过实践来检验,总感觉心里不踏实。



办案就像“高速运转的机器”,时间不允许刘扬鹏停下来慢慢学习。但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为了在短时间内提升业务能力,适应工作岗位,他通过各种方式拼命地“啃”刑事方面的书籍、法规,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庭长和法官、专家请教,多动脑、勤动笔。碰上疑难繁重的案件,他吃住在单位,实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入门上手”。

谈起那段争分夺秒的日子,刘扬鹏记忆犹新。即使每天伏案办公学习十几个小时,他也会强逼自己每天学习一个典型案例,揣摩研习,细细分析,学思维方法,看论证逻辑。




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会立马上网查、翻资料、问同事。



他有着一股子钻劲和韧劲!


在同事眼里,刘扬鹏是一名学习有韧性,办案有钻劲,严于律己的法官。


“来来来,喝口水润润嗓,再把这块给我讲一下。”已经晚上8点了,刘扬鹏还抓着同事的胳膊让其再继续给他讲讲某起案件的分析方式。


对案件审理中遇到的每一个新问题,无论大小,他都反复琢磨思量,查资料、问同事,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


深夜办公室那盏不熄的灯、已经翻到“斑斑驳驳”的法典、一本本厚厚的卷了纸边的笔记都见证了他的努力。


长期久坐加上精神高度紧张,那时的刘扬鹏时常腰酸背痛。他说,每一个经典的案例都是一场实战教学。在这些案例中,可以学习优秀法官们是如何分析事实,运用法律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



作为刑事法官,我们肩负着特别重大的责任,也因此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准确。


这是他面对责任与压力的法宝。带着这份信念,刘扬鹏不断攻克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02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


“看,视频中被告人确实将手中的东西扔出去了!”刘扬鹏激动地跟合议庭成员说。此时的他正趴在电脑上一帧一帧查看案发时现场监控录像,不放过任何疑点。

办理疑难案件如雾中行路,黑夜航船,这是刘扬鹏审理的第一个涉黑恶案件。


14名被告人,54本卷宗,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强迫交易罪,故意伤害罪等十一项罪名。



再加上已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好多证人证言已经不够准确,对于他这一“新手”来说,只能从众多证人的证言中去寻找能相互印证的事实,排除存在矛盾的叙述。


哪里才是正确的方向?

如何才能辨别是非对错?


为了高质高效审理该案,准确适用法律,严格依法裁判,刘扬鹏将54本案卷反复翻阅,不论是证人话语中的细节还是被告人供述的细节,他都来回反复查看、推敲琢磨、烂熟于心,他理出关键环节,提出争议问题,边看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同时还查阅大量法条、判例,细心严谨地甄别每一处矛盾的地方,仅庭前阅卷就花费了近一个月时间。




他对核实案情有近乎严苛的细节化要求。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


谈起刘扬鹏,同事们戏称他为“细节控”。

“夜深人静躺到床上的时候,常常会突然想起一个案件还存在哪些疑点,都必须马上拿笔写下来,并想好再查证的方向。”开庭的前几晚,在入睡前过一遍庭审的细节,是刘扬鹏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


正是他这种较真的“细节控”性格,使他对庭审过程的驾驭和掌控得心应手,最终确保各类刑事案件庭审的顺利有序完结。



无论办理什么案件,越是复杂疑难的,越要厘清其中的细节。细节到位,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在刘扬鹏看来,摆在刑事法官眼前的主要是书面材料,自身无法真正感受案发现场的情况,只能通过阅读卷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大限度地对被告人的犯罪手段、案件的危害后果分析定性,并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问到办案感悟,他说,刑事法官没有回头的机会,我们在办理案件时需要慎之又慎。同时,作为法官,不能去惧怕疑难复杂案件,要敢于去啃硬骨头,每一个疑难复杂案件都是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