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作者:太原长安网(中共太原市委政法委) 浏览: 发表时间:2023-09-05 16:58:39 来源:学习强国

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发挥意识形态优势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和“真正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并就一系列关乎全局和方向的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作出战略部署,由此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深入总结新时代这十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经验,有助于我们党在新征程上继续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凝聚引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而奋斗。


加强全面领导,提升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

作为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但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单凭自发性很难掌握这一理论、形成真正的“无产阶级意识”或“社会主义意识”,其中必定要有一个教育和转化的环节。那么,由谁来承担教育的任务呢?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列宁重视组织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共产党人“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中国共产党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发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组织优势来构建思想优势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成功经验。新时代以来,鉴于社会主义运动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历史教训,西方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和文化霸权的外来威胁,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领导弱化现象,社会思潮的复杂多变以及社会上“去历史化”“去主流化”“去中国化”等各种意识形态乱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居安思危、谋定后动,强调应对这些问题首先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原则贯彻落实到意识形态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姿态担当起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

第一,实行全党动手、党委(党组)领导、部门负责、社会联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仅靠宣传思想部门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党力量、坚持全党动手。首先,党委要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党内法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主管负责原则建立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党委(党组)其他成员以及上级党组织等各自主体责任进行明确规范,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这样就从组织上加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量。同时,党中央重视选优配强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确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强有力。在具体实践中,党中央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动员党政各部门、各条战线、各方面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并重视做好各行各业各界各领域知识分子、领军人物、代表人士的团结引导服务工作。这就形成了从党中央到基层组织、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主管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行各业各界广泛支持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从而在领导力量、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上建构起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支撑。

第二,提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马克思曾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领导干部这个“决定性因素”,下决心“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关于如何打造这样一支队伍,党中央着眼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整体建设,重视培养新干部和年轻干部,强调提高领导干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能力,包括在纷纭复杂的意识形态形势中把握正确方向的战略定力以及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捕捉能力,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能力,对意识形态重大战略任务的统筹指导能力,在宣传思想工作理念、手段、基层或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以及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反思能力等。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实际能力,党中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采取各种方式和活动推动领导干部学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其最新成果,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强调干部队伍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提高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善于“拿笔杆”。经过新时代十年建设培养,领导干部队伍在理论水平、政治素养、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在宣传思想、新闻舆论、文化传播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极大增强了领导干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第三,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掌握网络阵地。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阵地意识,强调要在“三个地带”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巩固并不断扩大红色地带,通过批判和斗争改变黑色地带颜色,加大工作规模和力度促使灰色地带转化为红色地带。在具体实践中,党中央加大了阵地建设的力度,对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各类社科研究机构和思想文化类学会协会等社团,高校、中小学、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各类出版物和文艺作品,报告研讨会、讲座论坛,各类演艺场所、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等主阵地,加强了具体工作指导,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此外,面对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阵地这一新形势,党中央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将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要求党委书记抓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建立健全管用防并举、方方面面齐动手的制度体制,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严密防范网上意识形态渗透,营造风清气正、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这样,通过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我们党构筑起网上网下同心圆,使互联网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团结一致的新空间。


秉持内容为王,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所谓“引领力”,是指在社会变革实践中通过发挥意识形态作用引领人民群众向着某个目标前进的能力。一种意识形态要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其言说的内容必须具有说服人、打动人、鼓舞人的力量,否则就不会被群众掌握并转化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现代意识形态虽然已经摆脱了宗教神学的传统形态,但也并非仅仅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或知识体系而存在,而是由各种因素相互融合形成的“混合体”,其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认知、价值和精神三个要素。其中,认知要素提供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解释,价值要素强调的是价值选择和信仰追求,精神要素侧重于实践中的信念意志等主观条件。三者相互交织但又各有侧重,相互作用但又相互支撑,共同维护特定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所以,实现意识形态整体引领力的提升,必须重视其各个构成要素的加强。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样包括认知、价值与精神三个要素,同样需要从各方面加强,这是其引领力得以提升的根本。新时代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只有提高意识形态引领力,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内容永远是根本”“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这一论断道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即在内容与形式相互结合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内容永远是决定性的。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注重从三个方面强化内容优势,提高意识形态引领力。

第一,加强理论引领力。理论具有引领力的前提是理论本身要有说服力、其蕴含的思维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不彻底、思维方法不科学就难以吸引人、说服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守正创新,既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引领。其次,理论引领力的实现离不开理论武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要求全党同志跟上时代步伐,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党通过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坚持理论中心组、集中培训、“三会一课”等相关制度,大力推广“三微一端”新载体,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效果;在理论宣传上,我们党聚焦群众需求,通过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运用分众化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创建“两中心一平台”新阵地等方式路径,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城乡基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这大大增强了党的理论的引领力。

第二,加强价值引领力。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混乱了或核心价值观受到怀疑或否定,就会发生社会动荡乃至政权更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各式各样的“颜色革命”都是如此。新时代以来,对于中国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党中央经过总结历史经验、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三个方面,提炼出契合传统历史文化、适合本国经济政治制度、体现社会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调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和正面宣传,重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中,并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和人们生活。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发布“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最美奋斗者”等,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通过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增强人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相关法律以及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的制订,加强制度的刚性制约;通过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经过新时代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深入人心。

第三,加强精神引领力。如果说理论引领强调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价值引领注重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那么精神引领则侧重于意识形态实践中坚韧性和持续性,体现的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凭的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在此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精神谱系同伟大民族精神一样,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得以实现的精神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增强精神引领力,党中央重视民族精神同近代以来的五四精神、革命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强调要把这几个方面精神统一起来进行研究、阐释和传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加强对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红色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和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弘扬和宣传;党中央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以激励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四个自信”;中央宣传部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批精神谱系,以鼓舞党员干部群众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总之,过去十年中,我们党为下一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不断凝聚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遵循人民至上,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意识形态凝聚力强调团结意识和“看齐意识”,侧重于把大家“向中间”聚拢在一起,也就是我们说的“向心力”。